难忘六十年前的高考岁月
文 | 晏胜利 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又到了,此时此景让我霍然发现,我当年参加的那次高考离我而去已经整整六十年了。1964年7月,我从新邵县第二中学高七班毕业,参加高考。回忆起那段青春燃烧的高考岁月,不禁心潮滚滚。六十年前不平凡的高考情景,一幕一幕在我眼前掠过,表现得那么自然,那么清晰,充满激情。(一)求学在湘中名校湖南省新邵二中,有着“湘中名校、英才摇篮”的美誉。它创立于1902年3月,是湘中地区创办最早的中学,一百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大同高小、同大中学、新邵二中三个阶段。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同文化的策源地,大同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精髓表现在:有严谨求实、厚德笃行的办学精神,乐于清贫、敬业奉献的执教精神,砥励苦学、自强奋进的读书精神。
领袖毛泽东题写的校门真迹来自他写给湖南一师同班同学钟壮湘先生的书信中一个多世纪的时空跨度里,新邵二中这种精神造就出四万多名学子从这里启航,根植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延伸到世界各地。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计算机专家张奠成教授曾经深有感慨地说过一句话:我在欧美游学期间,发现不少世界级的高等学府内,几乎都有我就读这所学校的前后同窗,家乡的读书种子真是到处开花结果啊!一如既往,校园就是如此这般的繁花似锦、硕果累累。同时,这所学校也是一块有着厚重红色文化的沃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输送了一大批中国同盟会骨干分子,他们为了“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竭力奋斗。1925年夏天,一批从北京、长沙来到母校的共产党员,在这里创建了湘中地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共三溪桥党小组,一年后改建为中共三溪桥党支部,为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斗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红军长征时,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路过该地,王震将军在群众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即有大同高小的毕业生积极报名参加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迎接解放,该校以教师职业作为掩护的地下党员,为革命出生入死,贡献了青春年华甚至生命。
百年母校,不愧是读书的殿堂、革命的摇篮。回想当年,我在这所学校度过了六年时光,熏陶了思想,增长了知识,完成了中学学业。
(二)最低的中考录取率1961年,正是全国国民经济处在困难时间,我从新邵二中的初二十九班考入了该校的高七班。这一届中考,是多年来最难考的一届。由于国家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在职的国家干部和企业工人被精减,他们中一批一批相继下放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教育也同时压缩规模,一个几十万人口的新邵县,高中学生只招两个班、学生一百名,分配给县一中一个班,县二中一个班,名额各占50人。而当年全县的初中毕业生,从一中到十中,估计有近两千学生报考,中考的录取比例就是百分之五,是多年来录取率最低的一届。按大同高小创办以来的惯例,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可以报考省城的重点中学,邵阳地区内可以自由报考所在城市的邵阳市一中、涟源一中。到我这一届初中毕业,打破惯例,一律不对外开放,唯一的选择就是报考本校。根据县里规定,新邵二中除负责接收本校的考生外,还要负责接收六中、七中、八中、九中、十中的全体考生,并按照历史形成的习惯,负责接收新化县、涟源县邻近新邵二中学校的部分考生。由于录取比例相对较低,录取学生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新邵二中初中部四个毕业班,二百多名考生,被录取进入高七班的占三十个,它的录取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中学,由此可见,新邵二中的教育质量好于其他学校。(三)勤奋学习的高中三年高中三年,是我们学习最为扎实的三年,是各科知识积累最为牢固的三年。从我们进校开始,学校师资实力大为提升,担任我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的老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的师资水平,强强联手,不仅确保我们圆满完成高中三年课程,而且把初中三年因频繁参与支钢、支农、投身大跃进运动而耽误的课程也一并进行了彻底消化。高考前夕,每个同学都表现出信心满满,应付高考都有着十足的把握。1964年4月,正当我们进入紧张复习、迎接高考的关键时刻,国家开始了在毕业班学生中开展征兵工作,这是我久久期盼、梦寐以求的大事,我毫不犹豫写了决心书报了名。经过学校初检、县城复检及至到邵阳地区人民医院做最后检查,学校公告七名合格名单时,其中我班三名,初中毕业班四名,第一个列入的名字就是我。当时有消息透露,我的去向是国家新组建的辽宁大连海军航空兵部队。我那个高兴劲不言而喻,那段日子真正是心情愉悦,满面春风,一方面为对付高考摩拳擦掌,另一方面盼望早早走进军营。高中三年中,全班最终毕业的只有四十位同学,其他几位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学了,因此毕业照上,除了老师只有四十位同学参加。这是一张珍贵的全班同学合影,我做为历史文物加以收藏。
(四)赴涟源一中参加高考1964年7月13日,全班四十位同学在陪考老师的带领下,在金竹山火车站集体乘火车到涟源,到邵阳地区设立的考点涟源一中参加高考。涟源一中地处县城,是邵阳地区一所老牌中学,办学条件优于新邵二中,两校相距只有四十多里。从二中走上三、四里路到金竹山火车站,再坐上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就到了涟源。因此,邵阳地区把新邵二中考生的高考考场放在涟源一中,符合省教育厅就近安排高考的原则。我因征兵体检,去过新邵县城,去过邵阳市,有过几天城市生活,对所谓城市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而对于班上好些没出过远门的同学来说,人生第一次进城,真有点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的感觉。涟源城区与二中所处的三溪桥不同,笔直而宽敞的街道,高大而整齐的建筑群,琳琅满目的商铺,来回穿梭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特别是进入涟源一中,见到他们的教学楼、大礼堂、大操坪、学生宿舍都是现代特色,这里的一切令人耳目一新。参加高考的三天时间,得以感受到城市人民的生活,其紧张心态得到了减轻,多了几分进城的愉悦。
(五)平常心应对高考
全国实行的高考,从科目、试卷、时间、考场、规矩都是全国统一的,1961年、1962年、1963年、1964年的高考时间安排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七日。我们这一届高考,三天时间考试六门功课。第一天上午语文、下午政治,第二天上午数学、下午物理,第三天上午化学、下午俄语。我们当年各科的考试试题,自我感觉比现在的高考试题容易得多。一方面是由于现在有些以前大学一年级才能接触的内容下放到了中学,另一方面与时俱进,现在的高中毕业学生,思想比我们灵泛得多,见识比我宽广得多,因而选拔起来比对我们的要求更高。多年来,有如条件反射,我每年要在新华书店买一张高考标准答案的报纸翻看,觉得每科试题难度相当高。我是一个在大学当过教师的人,如今要我来做,门门功课恐怕都及不了格,有些题目甚至连标准答案都看不懂,更谈不上能把题目做出正确答案来。我们参加的高考使用的试卷,阅读题意浅显易懂,做题过程也是量少简单。尽管如此,但毕竟是高考,在考场上,一些同学出现了紧张失态的状况,看题欠仔细,答题没翻页,演算粗枝大叶,都是过度紧张的表现。我偶尔环顾四周,一个个都是陌生的面孔,只见他们大汗淋漓,不停的用手擦拭,这是天气炎热和心里紧张交织的结果。而我因有了参军的去向做底,所以平常心、平稳心应对,除觉得天气太热外,没有任何压力,发挥十分正常,特别感觉到数学和语文可以得高分。第一门开考的科目是语文,作文是“读报有感”,下面是一段报刊文字:话说解放前某一年,北方某一个省遭水灾,造成灾民遍野,可国民党政府在给灾民的救济粮中掺进了沙子。解放后的某一年,同一地区遭灾,共产党对待灾民,衣食住行关怀备至。在写这篇作文中,我杜撰了一个事实,说我生产队的一头母牛,在青江岭山上放养时丢失了,发动社员东寻西找一两天,始终没有找到,过了几个月后,邻近冷水江的社员,把我生产队丢失的母牛送回来了,并同时送回了这头母牛生的小牛崽。这种现象没有假,我从报刊杂志报道中知道的,别的地方发生过,我引用过来作为身边事,用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农村的农民思想觉悟是何等高尚。在数学试卷中要推断出一个等式,我从正向推,弄了好久没有成功,随机应变,更换办法,从反向推,不一下就成功了。考俄语中,一个大题是俄译汉,标题是“卓娅与舒拉”,写的是苏联青年英雄两姐妹,为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而英勇牺牲。有关这个故事的中文书不知看过多少,小说、连环画、报纸杂志都读过,词译意译,连蒙带猜,也能做到满意完成。我的不紧张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我参加高考的前几天,我母亲因病在涟源县人民医院住院,我到涟源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想如何准备明天的考试,最为急迫的是到涟源县人民医院探望我的母亲,每天考试完后又去医院陪护我的母亲。恰巧,全部科目考完后我的母亲也康复出院。为了庆贺我的高考圆满结束和母亲的出院,母亲特意到涟源街上买了一条大鲤鱼,在医院里加工好,娘儿俩美美吃了一餐。从此以后留下一个印象:“涟源县城街上的鱼特别鲜美,最好吃”。
(六)一场隆重的毕业典礼
高考后回到学校,学校为我们高七班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并邀请所有毕业同学的家长参加大会。学校领导张人发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扬我们出色完成了三年学习任务,勉励我们自觉接受祖国挑选,稳稳走好今后的人生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多做贡献。在学校领导的特意安排下,我作为毕业班的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表态。自我感觉在这个场合,我确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性,我是一个加入共青团组织不久的新团员,是一个已经公示即将入伍的新兵,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也算不错。我的讲话题目是“一颗红心,三种打算,为社会主义贡献青春”,讲话发自肺腑,充满激情,讲话中以虔诚之心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呕心沥血对我们的无私教育与培养,感谢家长对我们的倾情抚育和操劳。以壮行之意表示做好三种打算,随时接受祖国挑选。如果解放军部队需要,我将毅然决然扛起枪杆,坚守祖国海防边疆,保家卫国;如果被大学录取,我决心在高等院校刻苦深造,学好本领,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工业发展做贡献;第三条道路就是回农村,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做一个有文化的农民,把一切知识和才华贡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的一个表态,也是一种宣誓。我的讲话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走下讲台,脸上总觉得火辣辣的,真有一种满腔热血、壮士远行的感觉。作者(右一)与谭谈(中)、省检察长龚佳禾合影全班同学中,数我的家离学校最近,在二中读书时,我读的是“寄通“:平时三餐饭在家里吃,上课、早晚自习在学校进行,晚自习后回家睡觉。毕业那年,借我父亲在二中工作之便,吃住和父亲在一起,惜时如金,为我增加了复习迎考的时间。
(七)创建新邵二中高考辉煌
因离校近,高考完后,我从没去过学校,一心一意在生产队出工,高考录取情况如何,一概没去操那份心。八月中旬的一天,为帮助生产队新建一栋牛栏房,我正在屋前田里担砖坯、踩土砖,我的好几个同班同学突然来到我家,给我送来了湖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手捧这张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心潮逐浪高,它带给我成功的喜悦,它是一张十二年寒窗苦读的理想答卷,它证明学校对我的谆谆教导有了一个好的结果,同时也实现爸爸妈妈对我十八年来苦心哺育的第一个心愿。录取通知书也给了我一种使命担当,人生最艰难的路还在以后,要留下脚印,只有在布满泥泞的道路上跋涉才会找到印痕。看望新邵二中老校长张人发老师一九六四年,新邵二中高七班四十位同学参加高考,当年考入大学的有二十二位。第二年又陆续有六位同学进入大学,共计二十八名同学得以进入国家高等院校深造,所进大学,大多就是现在的“985”“211”学校。高七班大学升学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它成为新邵二中创办高中史上第一声春雷。
(八)人生轨迹面临第一次艰难选择
我是三溪桥晏家从新化县城迁徙过来祖宗五代中的第一个大学生,邻里乡亲父老来祝贺我,亲戚朋友来恭喜我,高考的光芒和荣耀令我陶醉,然而高兴的同时,我也心思重重,感到犹豫、彷徨。是去参军?还是去上大学呢?父亲和母亲的意见不一致,父亲的态度是:“你们四姊妹读书,读到哪里我送到哪里,我再苦也就苦几年,你能上大学,不是我有什么本事,是共产党送你上大学。”母亲的想法不同:我们几姊妹读书,繁重的经济负担,被全家大小的终年薄衣淡饭生活拖累,弄得心力交瘁,一身病痛。如果我去参军了,呷国家的,穿国家的,不但能使家里沉重负担减轻,还有能力支持家里,对母亲是极大的解脱,她认为参军比读大学好。亲叔和哥哥在新邵县城工作,正紧张集训准备去邵阳县参加社会主义“四清运动”,无法联络征求他们意见,只得作罢。我很体谅妈妈,倾向于到部队去当一名海军航空兵。而来到我家的几位同学,他们手里都拿着高校录取通知书,众口一词,反复动员我和他们一起上大学,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极力主张我不要放弃上大学的机会,经过一天的反复思想斗争,最后的决定还是参军服从了上大学。作者在湖南大学读书时留影母亲是一心想着我去参军,毫无让我去上大学的思想准备,上大学需要穿的、用的一概没做半点打算。离湖南大学入校报到的时间要求没好几天了,家中缺钱、缺布票,我急、父母更急,母亲几天几夜都在为我上大学的事操劳。白天,带着我到时荣桥路口一个钟姓布匠家,将自己亲手纺成的棉纱换成粗纱布,然后又带我到麻溪桥姑父家,他有染布的手艺,随即加班加点,把母亲交给他的白粗纱布染成了士林兰色布。一路马不停蹄,风急风火,母亲又带我到三溪桥一周姓裁缝家,量我身上的尺寸,将那点士林兰布,勉强凑合补接,急急忙忙给我加工了一条长裤、一条短裤、一件衬衣。晚上,又为我浆洗、缝补旧的衣服。我也自力更生,用家中的废旧杉木板自制了一双木拖鞋,将爸爸交给哥哥带到邵阳读书的小木箱换下一块腐朽了的箱板,做为陪同我在湖南大学读书五年的衣柜。为了办好粮食迁移手续,请堂叔帮忙,各挑一担谷子,从三溪桥送到坪上粮管站,在粮站办好粮食迁移证。在二中办好共青团组织转移手续,于八月三十日傍晚,挑着自己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行李,几个同学相伴,从我家步行到金竹山火车站,乘坐金竹山开往长沙的火车,心情激动,通宵未眠,经过十四个小时的车上生活,于八月三十一日上午赶到湖南大学报到。
2024年6月8日
作者简介:
晏胜利,男,1945年生,新邵人,中共党员。1964年考入湖南大学电机工程系电器专业,1969年毕业留校任教。1981年调回新邵县工作。1988年4月~1992年8月任邵东县委书记。后在邵阳市农村工作部、市人大常委会任职。系湖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省第八届人大代表。2006年12月退休。(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