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一则关于蚂蚁集团进军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消息,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蚂蚁灵波科技,蚂蚁集团低调布局人形机器人研发,引发概念股集体涨停,更掀起了市场对AI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无限遐想。这场看似突然的“跨界”,实则是蚂蚁从金融科技向硬科技延伸的战略落子,也是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式增长的缩影。
蚂蚁的“棋局”
2024年底,蚂蚁集团注册成立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专注于具身智能技术研发。近期招聘信息显示,该公司正招募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与应用相关人才,涉及感知、决策与行动一体化技术,覆盖工业和服务场景的深度应用。尽管蚂蚁官方回应称“仅为常规招聘”,但其战略意图已不言而喻——通过自研机器人技术,推动AI从虚拟服务向实体交互延伸。
具身智能被视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方向,其通过赋予机器人感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的能力,推动机器人在工业、服务等场景的深度应用。蚂蚁集团的入局,不仅意味着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更可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协同需求,例如传感器、运动控制模组等领域。从长远来看,这一战略布局将为蚂蚁集团在金融科技领域带来新的技术赋能,如智能客服、风险控制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涨停潮背后的市场逻辑与隐忧
2月19日,A股机器人概念股迎来普涨,长盛轴承、汉威科技、双林股份等多股涨停,传感器与运动控制领域企业表现尤为突出。这一行情不仅源于蚂蚁的入局信号,更与行业前景直接相关: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27.6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千亿。
尽管市场情绪高涨,行业仍面临技术瓶颈。例如灵巧手、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尚未完全国产化,算法迭代亦需海量数据(维权)支撑。当前股价上涨更多反映资本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而企业盈利能力和技术成熟度仍需时间验证。
全球人形机器人战局升温
除蚂蚁外,比亚迪、华为、小米等企业已通过招聘或研发投入加码人形机器人。比亚迪2024年底启动全球人才招募,试图在汽车制造外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小米则推出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探索消费级市场。
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Atlas等产品已奠定技术标杆,而中国凭借56%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占比,正加速追赶29。宇树科技CEO王兴兴预测,2025年底AI人形机器人将实现“新量级突破”,行业或迎来军事、工业等场景的爆发式落地。
从行业格局来看,科技巨头的纷纷入局将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链的完善。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将愈发激烈,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拓展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不断提升竞争力。对于投资者而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长期投资价值依然存在,但短期波动和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在这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博弈中,谁能最终胜出?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公开报道及市场数据撰写成文。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