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创新驱动中国资产重估 三大维度看背后逻辑

  • 汽车
  • 2025-02-20 07:54:05
  • 2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2022年11月,ChatGPT诞生引发国内科技企业“百模大战”。今年以来,DeepSeek引爆全球科技圈和资本圈,从跟随模仿到创新,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强势崛起,缩小了中美之间的科技差,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强大的创新力,“东方神秘力量”正引领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企业乃至中国资产进行价值重估。

  如今,以科技公司为代表的中国资产正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投资性价比。回顾历史,外资齐声唱多中国资产并非罕见。以史为鉴,外资本轮如何行动,以科技公司为代表的中国资产是否被低估,中国资产从“低配”到“超配”有哪些逻辑?

  1 中国科技资产迎高光时刻

  在一些海外投资者的印象中,中国科技企业缺乏0到1的原创,而擅长于从1到10甚至100的扩展。DeepSeek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刻板印象,它以低成本彰显中国0到1的原创实力。

  春节后,包括德意志银行、高盛集团、瑞银集团、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多家外资巨头看多中国市场。德意志银行表示,中国资产正经历“斯普特尼克时刻”,中国企业的估值折价将消失。摩根大通表示,看好中国科技股相对于美国科技股的表现,在近期反弹之后,中国科技股的估值折扣仍然很大。

  外资也已经付诸行动。富达投资表示已增加中国股票持仓,并给予超配。高盛集团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前,全球对冲基金仍在增持中国资产。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也显示,今年1月,外国投资者积极布局中国资产,中国股票和债券吸纳的外资净流入总和超过100亿美元,其中股票吸纳了20亿美元的净流入,为去年9月A股反弹以来最高。

创新驱动中国资产重估 三大维度看背后逻辑

  从港股、中概股来看,截至2月18日,最新评级获外资调高的公司均集中于TMT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实际上,受“9·24”新政的影响,外资早在2024年末就加大对中国资产的投资。根据资管机构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的13F报告数据,市值前10的中概股中,仅2只在2024年第四季被机构减仓,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百度等公司均获加仓。

  从机构调研数据看,外资明显加大对A股信息技术、消费板块的关注度。截至2月18日,年内信息技术、日常消费、可选消费3个行业获外资调研公司数量占比超五成,其中信息技术公司数量占比超过32%;去年同期,上述3个行业获外资调研公司数量占比45%,信息技术公司数量占比低于30%。

  从调研的机构数量来看,2025年以来,参与对信息技术公司调研的外资机构数量占比首次超过45%,为近5年同期最高。过去4年外资关注度最高的是工业、公用事业、医疗保健行业。

  行情表现方面,信息技术板块今年以来表现最好,截至2月18日,年内表现最优异的便是与TMT相关的通讯服务、信息技术板块。

  2 四大维度对比中美市场估值

  在外资看来,中国资产最大吸引力来自于较低的估值水平。

创新驱动中国资产重估 三大维度看背后逻辑

  从市盈率看,上证指数最新滚动市盈率(PE)在14倍左右,与过去10年平均PE基本持平;美国标普500指数当前PE为28倍左右,较过去10年平均PE溢价15%左右。A股信息技术指数(证监会行业分类,下同)当前PE在45倍左右,美股信息技术板块PE在48倍左右,两者估值水平接近。

  但是,从历史来看,美股信息技术板块PE已逼近过去10年最高水平,A股信息技术板块远低于过去10年最高水平;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的当前PE均低于过去10年平均值。

  市净率方面,万得全A指数最新市净率1.6倍左右,美股标普500指数市净率比前者多2倍;A股信息技术指数市净率低于3倍,美股信息技术指数市净率超过10倍。

  从股息率来看,万得全A指数股息率达到2.45%,标普500指数不足前者的一半;A股信息技术指数股息率0.98%,美股信息技术指数股息率低于0.6%。

  股债比价(市盈率倒数/国债收益率)将股票与债券两类资产结合,用于判断当前股票相对债券性价比高低,比值越高,投资股票性价比越高。数据宝分别以指数滚动市盈率与年内10年期国债(中、美国债)平均收益率进行估算,万得全A的股债比价超过3倍,标普500股债比价0.8倍左右;A股信息技术板块股债比价超过1.35倍,美股信息技术低于0.5倍。

  综上来看,相较于美股,A股估值更低,投资性价比更高。从纵向看,过去5年(2020年至2024年),中/美估值差距逐渐放大,A股市净率呈下降趋势,股债比价、股息率逐年攀升;美股在经历长期上涨后,标普500最新股债比价仅为过去5年均值的60%左右。

  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固收研究员张继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美股等估值已经偏高,全球资金正在寻找高性价比资产,估值处于相对洼地的中国资产此时再度回归投资者视野。

  中信证券认为,DeepSeek带来的重估,表面上看是提高了龙头公司PE估值倍数,深层看,是中国AI资产从负估值向正估值的转变。未来,如果出现经济预期好转,主业估值倍数有提升空间;AI业务一旦实现显著的收入贡献,亦有望出现市销率分部估值的转变。中信证券判断,拉长历史周期看,目前仍处于AI时代的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未来每一次大的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都有机会带来系统性的估值提升。

  3 重估中国资产的逻辑

  高盛集团、德意志银行、贝莱德、美国银行等外资机构看好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贝莱德表示,经过数年的转型反弹期,中国经济有望在新质生产力,特别是高科技制造领域取得初步成果,且经济增速回升至良性循环。

  为何中外机构集体看多中国资产,中国资产被重估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三重逻辑。

  风动:中国创新力开始展现

  “创新”正成为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动力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超过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2024年研发强度达到2.68%,创过去5年新高。

  张继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DeepSeek、宇树机器人、《哪吒》系列电影、珠海航展等新质生产力多点开花,增强了科技、文化、军事等自信。

  文娱赛道方面,文化出海跑出“加速度”。《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备受国内外好评,《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突破120亿元,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背后折射出中国创意产业从内容到技术的全方位创新突破,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新能源汽车赛道方面,中国车企成绩斐然。比亚迪、蔚来、问界等凭借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方面的持续创新,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在国际市场也备受青睐。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产业规模与技术优势吸引着全球资本的目光。

  创新药赛道方面,中国医药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我国自主在研的创新药物共4391个,较2021年7月增长近1倍,其中首创新药取得了明显的增长。

  软科技方面,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AI技术贡献国。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白皮书,全球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已达1300余个,其中36%来自中国。AI算力方面同样成绩显著,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市场规模分别同比增长74.1%、86.9%。

  以半导体为主的硬科技赛道,在芯片研发、制造工艺上不断攻坚克难,加速国产化替代,打破国际垄断。

  中国科技企业积极投入研发创新,从设计到生产环节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中国科技产业筑牢根基。“灯塔工厂”成为制造业的标杆。这些创新成果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的话语权,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有力见证,全方位提升了中国资产的价值预期,为中国资产的重估注入创新信心。

  幡动:经济基本面良好

  2024年,中国GDP站上130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台阶,比上年增长5%。2025年春节期间,消费市场显现出强大的活力。春节假期8天国内出游消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与此同时,电影市场强劲复苏,截至2月16日晚21时左右,2025年我国电影票房突破200亿元,创最快破200亿元的纪录。以低空经济、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为首的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全国30余个省(区、市)为2025年低空经济发展谋划了清晰路线。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表示,2025年中国经济会处于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后扬”的延续阶段,经济继续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上调中国2025年经济预期增速至4.6%,并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均将维持3.3%的增速。

  经济的稳定增长为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营造了良好环境,为A股、港股的估值重估注入增长信心。作为直接影响估值的盈利水平,业绩增长预期决定估值的高度。

  以A股来看,结合业绩预告、机构一致预测等数据,以包括京沪深三市的万得全A指数进行估算,A股市场2023年净利润小幅下滑,机构预测2024年A股净利润增幅取得突破,2025年净利润增幅15%左右,2026年或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A股信息技术板块有望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机构预测其2025年净利润增幅或接近26%。

  心动:政策预期落地,信心全面增强

  去年9月下旬以来,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实施,监管机构全力推进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稳市场、稳信心、稳预期,资本市场已呈现出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此后,投资者体会到了中国政策取向的重大变化,扭转了经济走势和市场情绪,推动了中国资产的全面重估。

  例如,《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构建“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作出体系化安排;大力发展指数化投资,权益类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大关;中国证监会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快速推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在《求是》杂志的文章中表示,在投资端,会同相关方面全力抓好《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地执行,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全面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加快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深化公募基金改革,推动建立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

  据数据宝统计,自2024年以来,截至2025年2月18日,A股上市公司完成回购金额超1800亿元;350余家公司将使用专项资金用于回购或增持,金额上限超过700亿元;800余只股票ETF净流入资金近万亿元;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1000、中证500、上证50等宽基ETF净流入资金合计超9000亿元。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