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全球重点城市放大招揽才,上海靠什么吸引人

  • 房产
  • 2024-12-21 21:13:30
  • 12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按照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定位要求,应积极发挥自身高度全球化的资源禀赋,通过构建全球高水平人才流动与集聚的制度性框架,整体布局,全面谋划,积极打造全球高水平人才枢纽,服务国家战略。我们通过梳理主要国家和城市吸引高水平人才成功经验发现,战略规划、移民政策、猎头公司、用工方式、平台载体、配套环境和现金补贴是吸引高水平人才的有效手段,相关做法值得借鉴。 一、 全球主要国家和城市有效吸引高水平人才的七种手段 (一)建立系统化的城市人才顶层战略 全球重点城市的人才战略既是城市战略的一部分,又与其他城市发展规划有明显区别,无论重要性还是完备度都远胜其他城市专项战略。 一是全球重点城市大都具有详细的人才战略规划。纽约市主要的人才规划有“NYC Talent Draft”、“Applied Sciences NYC”、“NYC Tech Talent Pipeline”等,通过“NYC Talent Draft”计划引入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外来补充科技人才,同时“Applied Sciences NYC”计划建立园区和学校,培养自己本土的科技人才。“NYC Tech Talent Pipeline”计划则为科技产业迅速提供可用科技人才。伦敦市主要人才规划有“伦敦签证”、“特色猎头系统”、“小企业贷款担保(SFLG)计划”等,“伦敦签证”由市长提出设立,帮助优秀技术人才和时尚设计师快速获得签证,来伦敦开拓新创意,创建新企业,置身于这个全球人才中心。“小企业贷款担保(SFLG)计划”则帮助各类人员来伦敦进行创业,提供易获得的贷款途径,建立新企业,吸引人才。伦敦因为本土人才资源市场的匮乏,更加注重人才的吸收和海外引进,在上述政策中皆有所体现。 二是人才战略规划提升到了与城市规划并重的地位。纽约2050规划充分吸收了人才计划NYC Talent Draft的内容,并且在2050规划中重点突出建立公平的人才环境。东京的创新25战略超过80%的内容是有关人才发展的。 三是在体制机制设计方面,人才战略规划往往坚持营造识才爱才用才环境。伦敦打造全球人才枢纽过程中,特别重视劳工法规、住房、教育和移民,这些直接影响伦敦劳动力的因素。强调在引才、用才和人居环境方面的全面体验。纽约为跨境人才建立了涵盖教育、就业、住房、社会服务、健康和安全等主要内容的门户网站,提供关于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信息。 表1 全球重点城市人才发展规划 资料来源:全球重点城市官方网站 (二)系统完善的移民政策 系统完整的移民政策体系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吸引境外高水平人才的关键举措。例如,美国将高水平人才分为五类,分别是杰出人才(EB-1)、潜在人才(EB-2)、高技能人才(EB-3)、宗教人才(EB-4)和创业人才(EB-5),每类人才的移民政策涵盖了资格认定、家属随迁、财政负担、公共福利等内容,并结合积分制评估该类移民资格。与此同时,一些国家逐步认可双重国籍。韩国在2008年宣布有条件地承认韩国公民以及外国优秀人才拥有双重国籍,为其带来了约100多万高水平人才。印度在2003年开放双重国籍,硅谷的大批印度创业人才回到新德里、孟买等城市发展。 (三)“政府+猎头”的引才机制 猎头公司利用人才供给和需求的“信息差”在全球范围内组织搜寻高层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岗位人才。主要城市政府通过直接购买猎头公司的全球服务,招聘优秀人才。例如,伦敦市政府每年花费220万英镑,购买瀚纳仕(Hays)(注:全球顶级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总部在伦敦,主要业务是全球人才的招聘和管理)服务,可直接搜集34个国家和262个城市高水平人才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政府相关机构使用。洛杉矶市政府与光辉国际(Korn Ferry)(注:全球总收入排名第1的猎头公司,在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7500名人力资源顾问。)签署战略合作,光辉国际持续为洛杉矶市提供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人才。此外,美国政府通过减免税、设立猎头基金、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本土猎头公司进军国际高级人才市场。目前,全球前10大顶级人力资源公司就有5家来自美国。 (四)人才环流的共享模式 随着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逐步被认可,接纳高水平人才全球环流的浪潮正在掀起。(注:人才环流是指高水平人才不固定在一个城市或机构工作,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频繁流动,在不同的国家或城市呈现“候鸟式”的工作方式。)纽约和东京政府积极建立海外人才系统,为环流人才搭建职业通道和桥梁,推动政府部门、企业充分利用海外人才资源。新加坡通过“联系新加坡”门户网站,为外籍人才服务新加坡和联系新加坡业务提供渠道,并积极建立平台为全球人才和新加坡雇主牵线搭桥,在平衡新加坡高层次人才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发放比绿卡更加灵活的居留卡。印度实施的“印度裔卡”(面向外籍的印度裔及其子女)和“印度海外公民证”(面向外籍的非印度人)比普通绿卡具有更高的便利度,除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权之外,终身可多次进入印度,无居住期限,无需向入境机关登记,并免费进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等。截止到2020年末,印度已经发放了1500多万张“海外印度公民证”和“印度裔卡”,极大地促进了海外印度人才的回流与环流。 (五)高端的事业平台 高端的事业平台容易形成高水平人才聚集的“生态圈”,并产生“以才聚才”的强磁场效应。全球主要国家和城市注重通过打造高端的科研机构,吸引和利用全球科研人才。全球最顶尖的五所科研事业平台(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美国诺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贝尔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三所在美国,这三所高端科研机构依托创新平台,集聚吸引顶尖人才,各类全球顶尖人才慕名前来,目前共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超过100位,院士超过1000位。此外,韩国大德科技城作为官民共同研究开发的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集结地,集科研、生产和科技人才培养为一体,设立4所大学和49个科研机构,雇佣全球70个国家超过4500名专家,在微电子、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光学和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领先全球。 (六)宽容的文化氛围 国际化语言环境、宽容失败、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前来发展。全球主要国家和城市在营造人才环境方面注重打造多样化的语言环境,例如,纽约的政府办事部门提供中文、日文、韩文、西班牙语、法语等六种外国语言服务。同时,注重建立“失败宽容”和“试错无责”的文化氛围。日本企业大多有“败者复活制”和“大失败奖”的表彰制度。北京中关村将“宽容失败”写入发展规划,形成共担试错成本机制。 (七)直接的现金补贴 随着国内外城市在人才抢夺竞争趋于白热化,主要城市均推出了不同程度的现金补贴,不断提高人才奖励和现金补贴的额度。伦敦为在伦敦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提供一年12000英镑、硕士毕业生20000英镑的生活补贴。深圳根据科研人员的等级,给与相应的奖励及补助。2018年深圳通过发放奖励补贴23.5亿元吸收高水平人才2678人,包括发放在站博士后生活补贴2.4亿元,近5年来,深圳博士后人数年均增速超过30%,且新引进的从国内双一流高校或境外泰晤士报排名前150高校毕业博士后达到50%。 二、应充分借鉴相关国际经验,加大对全球高水平人才吸引力度 (一)制订全球人才枢纽战略,创新人才流动与竞争机制 一是建议制订《2035上海全球高水平人才枢纽战略规划》,围绕引才、用才、育才、留才和敬才全环节,进行制度创设和项目设计。规划重点聚焦愿景目标及指标体系设立,分类人才政策体系构建,全球高水平人才流动与集聚渠道畅通,引才项目策划,人才发展推广和城市品牌传播策略制定,全球人才网络的渠道和路径开辟融入、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等内容,分步有序推进实施。二是加大人才配置方面的制度创新。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供需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科技、资本的快速结合和高度融合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持续性的作用。 (二)放宽移民准入政策,打造“百万人才”引进计划 争取外国人永久居留审批权限下放,争取国家公安部支持,尽快推动技术移民政策落地实施,由国家实行配额管理、备案制度。推动积分制实施,对于高水平人才,赋予高积分,确保在其引进时就可获取永久居留权,方便出入境并享受各类社会保障。重点包括:C级人才,即CEO、CFO等高级经营管理人员;PM级人才,即专业人才(professionals)和经营管理人才(managers);Y级人才,即处于职业早期的青年人才。依托临港新片区,推出“百万人才引进计划”。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引进全球高水平人才。 (三)对接猎头市场,进一步夯实与完善高水平人才搜寻平台 绘制全球顶尖技术和团队分布图。积极对接世界知名猎头公司的全球网络,围绕本市产业链核心环节和重点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具有行业领先水平、掌握前沿技术的人才和团队信息。加强驻沪猎头公司的国际人才业务引导,发挥职能部门政策协调、信息分享等作用,夯实市场化人才资源配置基础。 (四)探索成立“联系上海”事务局,布局全球高水平人才服务网络 成立“联系上海”事务局,尝试在全球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点,为有意寻求上海职业发展机会的全球精英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联系上海”中英文网站,集成上海各种人才活动、人才招聘会等的最新资讯,为高层次人才供需搭建沟通平台。 (五)打造海外高端人才工作平台,构建筑巢引凤载体支撑 在特定的大学科研院所、高科技园区等设立“科技创新战略特区”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构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信息平台”,为引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推动国际科研合作提供数据开放支撑。 (六)营造国际化文化氛围,建设高品质的人才环境 完善海外人才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为外国人提供多种语言的职业咨询等各项服务。重点提高公共区域外语服务水平,在窗口部门建立统一的外语服务标准和规范。营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文化,加强与世界著名媒体、文化传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适应和满足海内外人才在信息、艺术、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多种需求。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七)加大人才激励方面制度创新,提供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薪酬福利 扩充并整合“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项目及“浦江计划”等海归专项,打造吸引全球人才的财政专项基金,用于高水平人才引进、培养的各项奖励、资助、补贴;以税收政策为主要调节手段,通过税费减免的方式,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降低成本和风险。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入股力度,积极探索经认定的高水平人才将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研发技能等人力资本作价出资、入股办法。 (作者姜乾之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城市部副部长;戴跃华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泽昱系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刑法学硕士研究生) (原题为《上海战略所|全球重点城市放大招揽才,上海靠什么吸引人》)

全球重点城市放大招揽才,上海靠什么吸引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