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小申说事】《天南地北银川人》幕后的故事

  • 创业
  • 2024-12-23 15:02:44
  • 35
视频:《天南地北银川人》完整版 由小申工作室出品的短视频《天南地北银川人》自9月1号首发以来,先后在“银川发布”客户端、“看银川”、“银川发布”、“银川晚报”“直播银川”等微信公众号推送,并在《直播银川》栏目播出,之后又陆续被“银川日报”、“银川格调”、“青春银川”、“银川新闻综合广播”、“宁夏老乡”、“吴忠日报”、“宁夏银川旅游快讯”、“志愿灵州”、“新神宁”、“宁夏国际会堂”……等等微信公众号或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转载…… 在@银川发布的微博平台上推出后,也被@银川市民大厅、@银川交警、@平安银川、@银川文化、@银川园林、@银川国资委、@银川党史、@宁夏旅游景区直通车等官方微博转发……而且网友的留言和评论相当可观。虽然总的点击量不太好核算,但还是让人颇感振奋,所以今天来说说创作这个短视频幕后的故事…… 其实小申本人便是第三代移民,虽然我的父母都是在宁夏出生,但祖辈都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从沦陷区来到相对平安的宁夏地区。我的爷爷奶奶是河北武安人,外公外婆是山西临县人,所以小时候每当看到晋察冀根据地这几个字,都会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我从小在吴忠长大,吴忠和银川一样,也是个移民城市。小时候上学,除了各个机关单位的子弟,便是吴忠仪表厂、吴忠配件厂、吴忠材机厂、吴忠阀门厂、吴忠微型试验仪器厂等等几大工厂的孩子,而这些工厂便都是三线建设时从外地迁来。所以小时候最喜欢看报名册,因为在籍贯那一栏,几乎可以把祖国的行政区划搞个一清二楚。 但凡移民城市,都有相同的特点:包容不排外,能够吸收各地先进的文化和习俗,而且由于市民来自五湖四海,从遗传学的角度讲,血缘离得都很远,所以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才子佳人。一转眼到了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各种相关的报道里,当然避不开“移民城市”这个标签,但是我发现很多文章对银川移民历史的介绍,重点都放在了支援宁夏建设和三线建设,对我们这种建国前来到宁夏的移民相当忽视,而实际上,银川的移民历史更是不止千年。于是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小申说事】天南地北银川人都是来自哪里的移民?想把宁夏移民的来源做一次完整地收集。一篇无心插柳之作,文字又长、图片又少、排版又粗糙,没想到竟然收获了相当可观的点击率和留言,除了一些前辈讲述自己的移民故事,更有人指出了文章的缺漏,比如,1949年19兵团解放宁夏后,也有很多官兵终身留在了宁夏,又比如,1955年从北京迁来的移民,不止都在贺兰京星农场,还有一部分在灵武的梧桐树……所以,一直想找机会再修订一版。 说了半天,才要入正题。小申工作室为庆祝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推出的主打融作品,并非《天南地北银川人》,而是十集短视频《那些年,这些事儿》,这个系列片意图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六十年来大时代的变迁。拍着拍着,突然发现,每一集的主人公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银川人—— 第一集的主人公、见证了银川公交六十年变迁的苏爱兰老人是北京人,第二集的主人公、参加了1977年高考的刘喜林是四川人,第三集的主人公、银川第一批个体户朱永石是江苏人,第四集的主人公、见证宁夏民航腾飞的王明安是河南人……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家乡的口音,小申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种乡音的新银川人聚集到一起,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表达一下对银川的感情呢?于是就有了《天南地北银川人》的创意。 因为《天南地北银川人》要上集团的庆祝自治区六十大庆融产品发布会,时长不能超过3分钟,所以一开始的定位,就没打算讲移民的历史,因为三分钟之内根本讲不清楚,它就是一个各地方言的集合,虽然他们都操着各地的乡音,但他们如今共同的名字都是——银川人。有了这个创意,我和摄像李海弟暂时放下了《那些年这些事儿》的后期,打算用两天时间完成《天南地北银川人》的拍摄。时间很紧,怎么找到愿意配合的、又能讲一口方言的人?是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先要请身边的人帮忙。短片中能讲一口山西话的陈铮先生是我的堂舅,虽然身体抱恙,但还是一口答应帮我这个忙,让我非常感激。整个拍摄的过程,我几乎都与堂舅讲着山西话。 讲湖北话的詹迎春是我的堂妹夫,虽然年纪比我大,但是当哥的有请求,他还是立刻答应了下来。 来自河北廊坊的贾光杰,是正在给我家装修的施工负责人,平日里便能说会道、幽默诙谐,虽然之前一再推辞,但到了镜头前,还是立刻一本正经了起来。 北方语系的方言差别不大,我需要粤语、闽南语这些与普通话反差比较大的方言,尤其是闽宁合作二十多年,没有福建人肯定不合适。突然想到我爱人的发型师、也是在银川非常有名的林煜是厦门人,便托妻子联系,没想到林煜师傅非常爽快,推掉了所有预约,专门空出两个小时等我。这一下子就敲定了四个方言,我心里有谱了,知道这片子肯定能拍下去!于是开始盘算,全国每个省区各采一个显然不可能,别说片子没有那么大的容量,关键是有些省区的方言辨识度并不很高,比如四川和重庆,虽然成都话和重庆话的区别我是能听出来的,但对于多数宁夏人来说,差别并不大,所以二选一即可。所以,东北话、江浙话、四川话、天津话、河南话、广东话都成为了我接下来找寻的目标。 名嘴老顾的母亲周女士,是来自上海的支宁人,如今依然保有那种上海女人的腔调,老顾热心帮着联系,于是有了开篇的上海话。 师妹周丽芳的老公王凯是陕西咸阳人,为了爱情留在银川,也是热心相助。拍完了王凯,周师妹又热心推荐了她的好姐妹——黑龙江牡丹江的毛玺璐,于是黑龙江人也有了, 而拍摄毛玺璐的时候,又无意得知,她的领导莫总是广州人,去年刚从广州来到银川,于是大喜!就这样,讲粤语的也有了。拍摄时让小申颇为激动的是,听粤语歌长大的我,竟然完全能听懂对方在讲什么! 虽然有了黑龙江的,但还是通过社区介绍了一位辽宁阿姨、当年三线建设随迁而来的雷婉慧。因为我知道,在外地人听来,东北话都差不多,但是黑龙江话和辽宁话实际上有很大差别的,赵本山小品是典型的辽宁话。拍摄雷阿姨很有意思,她不面对镜头的时候,满嘴东北味儿,一面对镜头,立刻就切换成了普通话,怎么都倒不过来。反反复复拍了许多遍,每次都是一说“开录”,成了普通话!一说“不行”,立刻就变回了东北话。所以最后雷阿姨说的最短,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去了两次山东商会,想约一位山东方言的朋友,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最后还是托社区,找到了山东滨州的医生王建国,尽管滨州方言不如胶东方言那么有特点,但好歹齐鲁大地也有代表了。 甘肃人李红财是摄像李海弟的哥们儿,他是位列车长,既丰富了我们片中人物的职业,又能引出高铁时代即将到来,也相当合适。越拍越多,我突发奇想,如果把在银川各个民族的朋友找来,用各种民族语言祝福宁夏行不行呢?再后来,又拓展了一下,宁夏大学有那么多留学生,请各国留学生用他们各自国家的语言来祝福宁夏行不行呢?于是又开始联系。当时正值暑假,北民大的学生要在8月15号之后才能返校,比较难找到各个民族的同学,但是宁夏大学的留学生,却有四五十人并没有回国,留在了银川过暑假,于是先后联系了宁夏大学团委、宁夏大学宣传部、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终于联系到了一群留学生。 留学生并非是天南地北银川人,与主题不符,所以在三分钟的版本里,我几乎剪掉了所有留学生的部分,但在六分钟的完整版里,保留了几位留学生的部分。因为今天的宁夏,也在吸引着更多的国际友人来到这里,比如其中的埃及女博士白笑笑,就在宁夏找了男朋友,准备结婚在银川定居了。 现场录的时候,我请他们用本国语言和汉语分别说了一遍,本来想着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打汉语字幕,后来他们讲中国话的感觉更好,除了两位美国的同学是2018年刚来银川,还不太会用汉语表达,其他人全部都用了中国话的版本。另外,拍摄时我发现以我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水平,竟然可以跟国际友人们简单的交流,心想我们的应试教育啊,到底教了学生什么?按照整个短片的构思,各种方言都有,就不能有厚此薄彼之嫌,不能有谁轻谁重之分,因此给每个人的要求是一样的,第一,说自己来自哪里,到银川几年了?第二,说自己对银川的看法、与银川的缘分。第三,表达对银川、对宁夏的祝福。本来以为每人短短几句的话,总长度应该控制在三分钟以内没有问题。想不到回来之后,即便把每个人的话进行精剪,也在六分钟左右,而这样的长度是不适合在新媒体传播的。无奈之下,我才决定剪出两个版本,一个三分钟版,一个六分钟版。 但就在该做减法的时候,我决定再做一个加法!因为没有四川话!没有河南话!没有天津话!这几种很具有代表性的方言没有,这就称不上天南地北啊?但是时间紧、时长又不允许,最后决定加上四川话或者重庆话。于是请《直播银川》制片人邹文静联系了她的老乡——交警翁春松。而河南话和天津话的缺失,是本片让最感到遗憾的地方。不过前几天宁夏台跟我要走了全部素材,说他们还要再采的更全一些,希望他们加上了天津话和河南话!其实在拍摄这部短视频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计划,就是请所有在银川拍过戏的明星,拍一个VCR,然后剪辑在一起。而且我真的通过微信私信、百度查找经纪人等等方式,向一大批在银川拍过戏的明星发出了邀请,遗憾的是,只有朱茵的经纪人给我回了邮件。而且邮件的内容是,对不起,最近朱茵实在很忙,实在顾不上录这个视频。再争取,也没有回音了。 然后得知成龙大哥正在宁夏拍戏,心想如果能联系到成龙大哥,代表香港对宁夏说几句祝福,作为本片总的收尾,那也很拉风啊!结果,成龙大哥的助理也始终没有回邮件,估计不希望媒体打扰他们拍戏,只好作罢。 好的,说回到本片。其实拍摄的时候,很多被拍摄人物,已经离家多年,不但学会了宁夏话,而且乡音也不太纯正了,而且周围又没有讲方言的语言环境,一开始很难进入状态,只有那个音,没有那个味儿。比如福建厦门的林煜、重庆的翁春松、湖北的詹迎春等等,都是一开始很生硬,越说到后面越找到了感觉。为了让各地的方言更地道,我也要求他们,并不是把一些话用方言的腔调说出来就行了,而是要有家乡方言里独有的说法。所以才有了黑龙江话的“老稀罕”,有了重庆话的“安逸”和“巴适”,有了广东话的“我好钟意……”,有了陕西话的“撩咋咧”…… 片子剪得差不多了,但是没有更多的篇幅去说银川的移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话,人们恐怕就会问,为什么要做这么个片子?所以在片头打起了主意。片头的音乐我选用了《建国大业》里一段非常有诗意的男声吟唱,并非欢快喜庆的情绪,而是一种厚重的、深沉的情怀。片头出了四组图—— 第一组,除了1958年的包兰铁路开通之外,另外两张都是支宁人的老照片,体现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各地支援宁夏建设而迁来的移民。 第二组,则是三线建设中迁到银川的几个工厂车间里的画面,另外还有老大楼里的两个小朋友的旧照片,这代表着三线建设中迁入宁夏的工人们以及随迁子女。 第三组,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有1978年的宁夏大学,以及八十年代初从外地坐火车到宁夏做生意的外地人们。 第四组,则是现如今,有毕业之后留在银川找工作的、创业的,甚至还有因为到银川旅游而爱上这里的……这些都是六十年来人们从天南地北来到银川的理由。 片尾,我们做了一个特效,许许多多的面孔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宁夏,而宁夏对他们来说,一开始是异乡,渐渐的,当他们成为了银川人,这里也成为了他们的故乡。 感谢我们的后期制作李娜,用怀旧而深沉的色调、诗意的表达,完全还原了我的构想。短片推出之后,在各个平台推送的文章之后,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留言,讲述自己如何从天南地北来到了宁夏,讲述自己跟银川的浓浓缘分,让我颇为感动。 而最感动的是,一位当年的支宁人,托我的岳父发来一张1958年的老照片,那一年,大批来自上海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坐着火车来到宁夏,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照片中,他们在青铜峡火车站下车,坐上了大卡车,准备到吴忠去。突然想起我还有两位上海支宁人后代的同学,@叶辉同学、@郑珺同学,看看,照片里会有你们的家人吗? 其实,我也不算是银川人,前面说了,我父亲是河北武安人,我母亲是山西临县人,我岳父是江苏南京人,我岳母是河北沧州人,我和妻子都是在吴忠出生、长大,但是我们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人,现在都在银川生活,异乡早已成为故乡。而将来,我的女儿会把她的乡愁落在银川吧? 视频:《天南地北银川人》3分钟版 感谢大家对《天南地北银川人》的关注。下周敬请关注小申工作室在电视和新媒体同步推出的十集短视频《那些年,这些事》。 那些年,发生过许多事…… 那些事,改变过许多人…… 岁月如诗, 吟诵着一路走来的足印, 往事如歌, 伴唱着未来前行的步伐。 六十年, 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朵浪花, 但人们会伴随这朵浪花奔流, 直到更加灿烂的未来…… 责任编辑:

【小申说事】《天南地北银川人》幕后的故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