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不再想当“股神”,年轻人“逃回”货币基金(不再热衷or理财不香?上市公司一季度理财规模创5年新低)

  • 文学
  • 2024-12-23 16:28:44
  • 1

文/陶子

编辑/张成

春节可能是一年当中,人们手里余钱最多的时候。

股市休市、银行放假,人们都不希望让账户里的钱跟着自己,也躺上一整个春节假期。错过这波理财机会,可能就会错过一周甚至10天的收益。

回望过去的一年,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逐步走低,甚至呈现负增长趋势,很多人都没能取得理想的收益。动荡一整年后,很多人又重新选择了收益稳健的货币基金。

临近年关,货币基金迎来收益率“季节性”走高,有超过六成货基收益率重返“2时代”。媒体盘点货币基金时发现,相比人们熟悉的其他“宝宝类”理财,京东小金库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竟然反超,成为去年的黑马。

在新的一年,那些在权益市场沉浮了一年的人们,会重新投奔货币基金的怀抱吗?诞生已将近十年的互联网“宝宝类”货币基金,又还能整出哪些“花活”、带给人们什么惊喜?



炒股不如买货基?

对比主流产品,收益最高的竟然是它

理财这件事变得越来越难了。股市波动、利率下滑,忙活了一年,收益到头来还没跑赢货币基金。

Thomas 是一名外企打工人,在股票账面浮亏近50%后,他果断清仓止损,把剩余的钱全部投入货币基金。“以前天天研究个股走势,现在只想要一个稳。”Thomas 说。

和Thomas一样寻求资产稳定的人不在少数。年轻人为了多赚点收益,还发明出“剧情式存钱”的这种方式。薇薇是一名90后,她给自己编造人设、强制存款。有时她假装是妈妈,要给孩子买奶粉;有时又突然养了一只猫,需要备猫粮和玩具。就这样5块、10块的积攒下,她去年在货币基金存下了1万元。

Thomas和薇薇不是孤例。越来越多的人正重回货币基金。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11月底,货基规模达11.55万亿元,占到了公募开放式基金市场的48%;增速达到8.6%,超过了公募基金的整体增速。

在买入货币基金的人中,我们发现不少人都提到了京东小金库的名字。调查过后才发现:去年主流宝宝类货币基金里,京东小金库的7日年化收益平均达到1.9216%,超过微信零钱通的1.8620%、余额宝的1.8395%。在去年大部分时间,小金库的7日年化收益率都处于领先。



来到新年伊始,我们打开三家主流“宝宝类”界面,查询7日年化收益率的产品收益,发现京东小金库仍然是比较高的一个。收益间的微小差距,经过长时间累积,也是一笔不小的钱。



〓上图分别为京东小金库、支付宝余额宝、微信零钱通的7日年化收益率,截图时间为1月31日

同样是货币基金,收益率为什么有别?记者经过调查和采访发现,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基金规模会显著影响收益率。对主动基金来说,“规模是收益的敌人”。像京东小金库这样的产品,基金规模比余额宝和零钱通更小,基本处于规模适中的“增长红利区”。

第二个因素是天怒人怨的基金“管理费”。公募基金管理费“旱涝保收”,管理费更多一点,收益就少一点。而小金库这样的产品,是主动跟费率较低的基金公司产品合作,将收益留下来“让利”给投资者。

像小金库这样的产品愿意给用户“让利”,归根结底是有增长的需求。有行业人士分析,像一些规模太大的基金,规模本身已经引起监管关注,就没有太大动力去让利、继续扩大规模。选择有增长红利和让利意愿的产品,不失为好的选择。



用宝宝类结账消费,

平白省出几块钱,一年凑几顿火锅聚餐

阿峰是一名白领,春节打算开车回老家看父母,买一个5000元左右的进口按摩椅,再包一个1万块的红包。走亲访友、买买糕点,也需要上千块的流动资金。

但通常,宝宝类基金的当日快速提现额为1万元,小部分产品能提供5万元。京东小金库则能提供大额快速赎回,当日快速提现额度高达50万。这让阿峰放心把钱全打进了小金库。

为了在春节及时收到货,阿峰还选择在京东App购物。因为是小金库用户,他免费得到一张价值99元的京东PLUS年卡,经常能拿到专属优惠券。在收银时结账,用小金库付款,还能再减免几十上百元。



有数据显示,2023年省钱最多的用户,用小金库支付一共省了10024元。即使是普通人的消费额,省出几顿火锅或牛排,也不在话下。

其实,将优惠延伸到消费领域,已经是宝宝类基金的通常做法。有行业人士表示,这是因为宝宝类货基的客户群体十分庞大,让各路电商和消费企业都不可忽视。双方联动,能在货币基金赚钱的同时,也用消费省钱吸引用户。

大家最熟悉的几家互联网大厂,都已经纷纷开始类似操作。因为同属兄弟业务,大家把活钱放到宝宝类基金里,随用随花,消费完用宝宝类结账,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做法。



还想要更高收益?

债券基金受到热捧,2024年或成爆款

晓菲是2015年就购入宝宝类基金的“老基民”。炒股多年后,她去年又退回了货币基金赛道,但还想要稍高于货币基金的收益,也能承担稍高的风险。晓菲身边的不少朋友,也在寻找类似的产品。

其实这样的产品就是债券基金。有人形容,它是风险和收益都稍高的货币基金“Plus”版。根据Wind数据,2023年短期纯债基金规模增长超过57%,整体达到10062亿元。这表明,越来越多的晓菲这样的人正涌入债券基金,想拿到更高的收益。

债券基金早已有之。但过去晓菲的顾虑是:相比货币基金,债券市场的波动更大,需要投资者自己经常盯盘,自己并没有那么多时间。但过去一年,很多债券基金产品主动引入了投顾服务:由投顾团队来紧盯行情,如果市场不景气就减少仓位,相当于帮你把住了“方向盘”。

京东“活钱+”就是这样一款产品。它是京东金融与持牌投顾机构合作,推出的投顾组合:大约50%投资于货币基金、50%投资于中短债基金,适合期待年化收益率在2.5%-3%的投资者。其实,这个收益已经超过绝大部分货币基金了。

除了京东金融,其他金融企业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不过新年伊始,活钱+的收益仍然高于其他产品。



〓左图为京东金融“活钱+”,右图为其他金融企业“活钱理财+”

作为纵横股市多年的“老人”,晓菲观察到:当利率下行,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也会下降,而债券的收益率会上升。换句话说,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正是“互补的”。这也是她放心选择活钱+的另一个原因。

拿到年终奖的很多人都在盘算:怎样才能让春节的收益“不打烊”?货币基金正是这样一个市场。按照货币基金的规则,在工作日买入,下一个工作日起息,假日不能起息但累计收益。也就是说,只要在2月7日15:00前申购,都能享受到春节的收益。

虽然近期股市低迷,但诞生十余年的货币基金仍在焕发活力,再次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买入。债券基金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整体来说,2024年伊始,理财市场仍然振奋和充满希望。

转自:券商中国

上市公司认购理财“缩水”仍在延续。

今年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购买各类型理财意愿降至近5年“冰点”,无论是购买理财的公司数量、认购产品数量还是认购总金额,均创下近5年同期水平新低。

有业内投顾对记者分析指出,伴随上市公司经营压力增大,再融资难度提升,为保障资金安全和流动性需求,今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和预期均有所减弱。

一季度认购理财同比下降六成

记者据数据梳理,今年一季度,沪深两市中使用自有或闲置资金购买理财的上市公司仅有427家,创下最近5年同期新低,较2023年一季度的877家已经“腰斩”。2020年至2023年一季度,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在900家左右上下浮动。

记者梳理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述42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各自公司在该年度认购了共2271只理财产品,购买的产品数量同比下降51.8%。

与此同时,A股上市公司认购的理财产品规模也掉头向下。梳理近5年数据,2020年至2023年的一季度,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规模波动幅度并不大,均可稳定在3300亿元至3700亿元之间。然而,2024年一季度的该项数据较往年缩水严重,仅为1282亿元,较上一年同期下降60.32%。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自有资金,另一类是自筹资金。

记者梳理数据后发现,近年来上市公司理财资金中,自有资金的占比有所减少。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自有资金购买理财占比35%,而在2020年至2023年同期,该项占比分别为64%、51%、34%和29%。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总规模减少的背后,一大原因或是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现不理想,闲置资金有所减少。数据显示,已披露2023年年报的3376家A股上市公司中,营收同比增长1.32%,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84%。如果剔除金融企业和“两桶油”,A股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19%。

其中,上证主板和深圳主板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19%、-2.11%;科创板、北交所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8.72%、-16.06%和1.78%。

“今年伴随着上市公司经营压力增大,再融资难度提升,导致其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和预期减弱。”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对记者分析时认为,前期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主要资金来源是IPO和再融资募集资金,以及生产经营中的闲置资金。伴随着今年经营压力增大,上市公司必须保证资金安全性和高流动性。

存款类、银行理财产品“缩水”量大

分析2024年一季度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具体构成可看出,绝大多数参与的上市公司仍将存款类产品作为自己资金配置的首选。上市公司配置的存款类产品主要包括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和通知存款。

据记者统计,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配置的存款类产品,相较于2023年一季度,呈现全面下降的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1—3月,A股上市公司购买存款类产品同比下降62.69%,认购规模为1016.32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1707.53亿元。其中,降幅最大的品类是通知类存款产品,同比减少90.49%;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和普通存款,分别同比减少62.13%、26.58%和62.64%。

事实上,2023年6月、9月和12月,全国性大中型商业银行陆续发布公告,多次宣布下调存款利率,下调包括定期、活期在内的多品类存款。就最近一轮下调动作来看,国有大行下调的重点为定期存款及大额存单利率,降幅一般为10个基点、20个基点和30个基点,存款期限涵盖一年期到五年期,其中三年期和五年期品种降幅较大。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记者表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企业业绩表现、宏观经济因素以及投资收益率下降有关,例如利率下降导致存款类产品吸引力下降,以及投资者对风险的担忧加剧。

据了解,去年12月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后,多家大行的五年期挂牌利率已降至仅2%。收益率普遍低于银行理财公司发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

除了结构性存款类产品减少外,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也在继续减少。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持有的银行理财规模较2023年一季度减少约115.72亿元,购买规模仅118.44亿元,下降幅度达49.42%,这也是该品类产品认购规模的连续第五年下降。

部分公司理财“踩雷”拖累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上市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踩雷”,在报告期内出现逾期兑付或亏损现象,导致拖累公司净利润。

近日,A股上市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去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0.61%和897.37%。其中,二六三自中融国际信托购买的2亿元信托理财逾期未予兑付,该公司对该笔信托理财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8亿元。

4月11日,公告称,该公司于2023年购买逾期未兑付的中融信托产品合计9000万元。同时表示该公司已对中融信托向哈尔滨市香坊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9000万元。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已有20余家A股公司公告“踩雷”中融信托旗下产品,包括等。

上述风险事件发生后,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规模明显减少。记者据数据梳理,2024年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合计仅认购了26.94亿元信托类产品,较去年同期减少48.8%。

屈放认为,近年理财产品出现的暴雷事件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安全意识。前些年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往往和房地产关联度较高,也更倾向于信托、高收益债券等。而伴随着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近年来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更倾向于债券或者结构化存款、货币基金等现金类资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也有部分类别的理财产品同比增长,但这些产品的规模总体并不大,占比有限。其中基金专户、逆回购和投资公司理财同比增长分别为103%、93%和27%。

“未来上市公司理财方面仍会根据宏观经济情况和公司自身需求相结合。但是伴随着无风险利率下行,市场上现金类理财产品的受益必然会受到影响。近期,已经出现上市公司开始布局权益类股票和基金投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升资产收益率。当然,现金类产品目前大多数份额仍然是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首选。”屈放对记者表示。

编辑:谈瑞

有话要说...